当心这五种肉 患病毁健康

当心这五种肉 患病毁健康

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难免会吃到肉类食物,但是有些肉是不能多吃,甚至是根本不能吃的,很容易让你患上疾病。看看这5种肉你吃过了没有,千万要当心了!
1、别吃烧煮过度的肉
无论吃什么肉,人们都感到炖煮得越烂越好。于是,高压锅便应运而生,用它来炖排骨等,十几分钟的时间,连骨头都变得软绵绵的。
但是,在200℃~300℃的温度下,肉类食物中的氨基酸、肌酸肝、糖和无害化合物会发生化学反应,形成芳族胺基,这些由食物衍生的芳族胺基含有12种化合物,其中9种有致癌作用。
当代生活中,工业污染对人体致癌影响占50%,而饮食的影响占35%。以前我们低估了食物中的有毒化学物致癌这一因素。在芳族胺基化合物问题没有完全搞清之前,不要吃过度烧煮的肉。最好的方法是用微波炉烧肉,然后倒掉有许多化合物的肉汤,这样就可以避免芳族胺基化合物对人体的危害。
2、忌食用高温油炸的咸肉
咸肉含硝,油炸油煎后,会产生致癌物质亚硝基砒咯烷。因此食用咸鱼、咸肉、香肠、火腿等食品时,忌煎炸。正确的食用方法是:把咸肉、香肠、火腿等食品煮熟蒸透,使亚硝胺随水蒸气挥发。同时,烧制咸熏食物时最好加些米醋,因为醋有分解亚硝酸盐的作用,而且能杀菌。
3、吃瘦肉也应适量
有些人认为吃肥肉会发胖,吃瘦肉既不会发胖又能保证营养的摄入,就大吃瘦肉。事实上,多吃瘦肉未必就好。瘦肉中的蛋氨酸含量较高,蛋氨酸在某种酶的催化下可变为同型半胱氨酸,而同型半胱氨酸过多也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。动物实验表明,同型半胱氨酸会直接损害动物内皮细胞,形成典型的动脉粥样硬化斑。因此,吃瘦肉要适量,并非多多益善。
4、不宜用热水浸洗猪肉
有些人常把买回来的新鲜猪肉放在热水中浸洗,这样做,会使猪肉失去很多营养成分。
猪肉的肌肉组织和脂肪组织内,含有大量的蛋白质,可分为肌溶蛋白和肌疑蛋白。肌溶蛋白的凝固点是15℃~16℃,极易溶于水。
当猪肉置于热水中浸泡的时候,大量的肌溶蛋白就会丢失。同时,在肌溶蛋白里含有机酸、谷氨酸和谷氨酸钠盐等成分,丢失它们会影响猪肉的味道。因此,猪肉不要用热水浸泡,而应用凉水快速冲洗干净。
5、忌吃病死的猪肉与豆猪肉
猪的胃肠中存在着数量众多的细菌,有沙门氏菌、链球菌、葡萄球菌、变形杆菌等。在猪患病机体抵抗力下降时,这些细菌经淋巴管进入血循环,在内脏和肌肉组织内大量繁殖,并产生毒素。病猪死后的肉由于发生质的变化,蛋白质被破坏、凝固,又极不容易煮透,所以人吃了这种带病菌的死猪肉后就可能感染发病。
如果人吃了受沙门氏菌感染而病死的猪肉,就可能也受沙门氏菌感染而发生急性胃肠炎,出现呕吐、腹泻、腹痛、高烧及其他并发症,不及时治疗,则可能危及生命。因此,切不可食用病死猪肉。
同样,豆猪肉也不能吃。豆猪肉是猪囊虫寄生在猪体内引起的病致死的猪肉,人如果吃了未煮熟的豆猪肉,囊虫会在人的小肠中发育为钩绦虫。虫卵在猪肠内孵化成细虫,再通过肠壁进入血流,到达全身各部,会在肌肉或脑中发育成囊虫,所以切忌食用豆猪肉。

红肉吃太多 易增加心脏患病风险

美国《肠道》杂志刊登一项新研究发出警告,男人每周吃红肉6次会增加炎性肠道疾病憩室炎风险。
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临床与转化流行病学专家曹莹博士(音译)及其研究小组对约4.7万名男性的红肉、家禽和鱼类摄入量以及其憩室炎的情况展开了跟踪调查。参试者于1986至2012年间加入研究,其年龄在40至75岁之间。参试者每4年接受一次随访调查,内容涉及前1年内红肉(包括加工肉食)、家禽和鱼肉摄入量。为期26年的跟踪调查中,共有764名男性确诊患有憩室炎。
研究发现,红肉总摄入量越大,憩室炎发病风险也越大。与红肉摄入最少的人群相比,红肉摄入最多的参试者罹患憩室炎的风险高出58%,每天多吃一份红肉,憩室炎风险还会增加18%。然而,如果以鱼肉或禽肉代替红肉,憩室炎风险可降低20%。
曹博士表示,红肉增加憩室炎风险的具体机理尚需进一步研究。但是红肉吃太多会增加c反应蛋白和铁蛋白等炎性化学物质的水平,增加心脏病、中风和糖尿病等疾病风险。红肉吃太多可能会导致肠道菌群紊乱,影响免疫反应和肠道内膜的完整性。

换季易患病 多吃点这些“药用”菜

换季时,想要用均衡的饮食来抵御疾病的入侵,就要有针对性地多吃些富含维生素和高膳食纤维的蔬菜,就像吃了感冒、痤疮、胃痛、便秘、腹泻的“免疫药”一样,让你健康、轻松地迈进秋天的大门。
1、生菜
痘痘是因为皮肤油脂不能顺利排出,皮肤上细菌繁殖而出现的症状。如果想预防和消除,就要多吃富含维生素、胡萝卜素、锌和纤维素等营养成分的食物。生菜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,含水量也是蔬菜中的佼佼者,多吃有助于皮肤补水,对因胃肠功能不好引起的痤疮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。
变蛋生菜粥


声明: 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我们 我们将配合处理!

原文地址: 当心这五种肉 患病毁健康 发布于2024-05-06 14:13:23